近日, 大隱?五角場人文講壇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第三輯第七講“荷蘭城市風
景——國際布克獎獲作《不安之夜》
圖書分享會”在大隱書局
創智天地店舉辦
《不安之夜》 中文譯者
上海作協會員及作家于是老師
以《不安之夜》一書為引
與讀者一同分享在
荷蘭鄉村文化氛圍之下
孩子視角中的不安童年與悲傷成長的故事
小說從荷蘭的城鄉風景開始講起。事實是,荷蘭人非常善于經商,在阿姆斯特丹感受世界文明,世界文化在這個城市不同交融,而且這個交融過程則跟經濟、商業化緊密聯系在一起。
小說中,作者寫了年少而早熟的少女,她家有四個孩子,家里面一個農場養牛做奶酪。故事以她的大哥去世為起點,描述著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完全無法設想的生活狀態。書中對農家的鄉村生活描寫也直接而樸實,以至于沒有一點浪漫所在。游客或是考察人員去荷蘭鄉村時,多多少少會覺得那里有田野風光、田野浪漫的氛圍在,但這本書的去浪漫化做到了極致,僅僅用少女的眼光去看待荷蘭鄉村生活。他們家所有孩子都要看農田,而農活本身不是這本書的重點,本書不是告訴讀者荷蘭的年輕人是怎么生活的,而是告訴人們,這個遠離城市的荷蘭鄉村里面的人是怎么面對悲傷,面對家庭關系,面對人的認知、人的成長這些大命題的。
本書能贏得如此之多的文壇上的青睞和贊賞,便是因為它對荷蘭鄉村描寫并不是外部世界的,而是把對荷蘭鄉村的感受完全內化了,內化成一個孩子所能夠感受到的、在孩子感受力范圍之內所體驗觀察到的一切。它有一種很可貴的原生態,這個原生態不是鄉村生活本身的原生態,不是像阿姆斯特丹有機農業成的、過有機生活的正面生態。它講到了一個孩子,一個沒有經歷過太多現代文明污染、或者說壓制性影響的孩子,通過自己本身感官感受到的自己與外部的世界。
這本小說能看到很多跟詩歌息息相關的地方,不管是比喻也好,修辭上的內容也好,還是說整個人物狀態也好,都讓讀者覺得非常有詩性。小說中的很多修辭都會讓人眼前一亮。作者把這樣一種詩意的聯想力衍伸到了每一個情節當中。
講座結束后,于是老師還與現場讀者進行了互動。有人問:“你覺得在這本書當中作者對鄉村生活到底什么態度呢?”作者表示,這本書提到的想要離開村莊的人并不是對于村莊厭惡。最重要的就是孩子怎么在這個環境中長大的,他們對于男女之間的性成長、性認知明顯跟城市孩子里面不一樣......希望讓大家多幾個維度想。
在接下來的每個月,“大隱·五角場人文講壇”將陸續邀請陳丹燕、徐震宇、甘鵬、蔡哲軒、喬爭月、陳楸帆等相關領域的作者、學者、譯者,結合世界各國的所見所聞,通過對比的方式,展現上海、楊浦以及五角場的城市魅力與街區特色。請大家持續關注!
來源:上海楊浦
關鍵詞: